“十一五”以來,縣能源辦緊扣業務工作職能,圍繞縣委中心工作,搶抓國家強農惠農政策機遇,立足南漳是農業大縣縣情,科學調研,積極申報農村能源項目,不失時機做好爭資爭項工作。特別是“十三五”以來,能源辦始終堅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以建設“美麗鄉村”為抓手,以打造有機農業核心區為手段,以精準扶貧為統領,集中精力,激發內生動能,統籌謀劃,周密安排,科學部署,大打以建設農村清潔工程,打造美麗南漳合力攻堅戰,取得明顯成就。
一、成績與效果
建設農村清潔工程,打造美麗南漳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涉及領域廣泛,建設周期長,任務繁重,縣能源辦是政府職能部門,緊扣業務職能,主動出擊,積極作為,勇于擔當,扮演建設農村清潔工程,打造生態美麗家園主角色。
成就一:抓戶用沼氣發展。1982年-2011年29年間,農村能源主要圍繞“一建三改(改廁、改欄、改廚、建沼氣)”,以丘陵鎮區為主,以西南、西北為輔,動員千家萬戶積極發展 8立方米戶用沼氣,全縣累計發展23359戶,占全縣總農戶11.6萬戶的20%,年消納畜禽糞便約40萬噸,年產沼氣2318萬立方米。累計爭取國家扶持資金4600萬元,撬動農戶自籌資金近5000萬元,總投資合計9600萬元。在當時條件下,不僅在一定程度下,為廣大農戶提供方便快捷的清潔能源,而且也解決了農村糞污四處橫流污染問題。
成就二:抓小型沼氣發展。隨著城鎮工業一體化發展,農村勞力務工轉移和養殖業向規模大戶集中轉移的歷史變革。2012年,國家政策投資向沼氣規模化轉移,以建設100立方-200立方米小型沼氣工程為主,2012年-2018年6年間共建設小型沼氣工程45處(200立方米23處,100立方22處)。建設容積6800立方米,共爭取國家投資816萬元,拉動養殖業主投資204萬元,總投資1020萬元。年消納畜禽糞便1.7萬噸,年產沼氣85.6萬立方米,集中供氣農戶達14000戶,年產沼液1.3萬噸,可滿足1.3萬畝農田施用有機肥。
成就三:抓易遷點沼氣站發展。2016年以來,縣能源辦、縣扶貧辦充分把握國家精準扶貧政策機遇,調劑中央扶貧資金750萬元,建設易地搬遷沼氣站25處,建設容積4000立方米,為易地搬遷貧困戶集中供氣500多戶,方便了他們生活用能,年消納畜禽糞便近7000噸。
成就四:抓大型沼氣工程發展。近幾來,全縣建設大型沼氣工程3處(經濟開發區沙河村1000立方、九集鎮王花園村1000立方、清河區雷家巷村400立方)建設總容積2400立方米。爭取國家投資450萬元,拉動養殖業主投資830萬元,總投資1280萬元,年消納畜禽糞便4.5萬噸,年產沼氣近30萬立方,供氣農戶達400多戶,年產沼液2.8萬噸,可供2萬多畝農田作有機肥。
成就五:抓生物質爐推廣應用。2008年至2015年間共爭取退耕還林政策投資920多萬元,發放生物質爐8495臺。有效撬動了農戶自采生物質爐的熱情,據調查,全縣農戶自采購生物質爐9萬多臺。生物質爐普及率達86%。
成就六:抓太陽能熱水器普及。2008至2015年,爭取國家投資200多萬元,發放安裝太陽能熱水器2018臺,加上農戶自采購太陽能熱水器8萬多臺,累計普及太陽能熱水器8.2萬戶,占總農戶71%。
農村清潔能源的普及,為廣大農民帶來了更實惠和好處,深受農民歡迎,取得建設生態家園明顯效果。
效果一:提供了廣大農戶生活用能。特別是沼氣工程的大力發展,為廣大農戶提供了便捷生活用能,帶來省柴、省工、省錢,方便解決在當時背景下婦女炊事煙熏火燎之痛苦。
效果二:提供了畜禽糞便治污主渠道。通過建設戶用沼氣、小型沼氣工程、大型沼氣工程,農村散養戶和規模養殖大戶的畜禽糞便得到了有效治理,解決了糞污橫流臟亂差的現象,方便了農村農民生產和生活,為打造農民富、農業強、農村美的良好環境夯實基礎。
效果三:提供豐富和充沛的有機肥。我縣有機谷建設上升為省級戰略,是有機谷建設核心區,沼液是發展有機農業的最佳有機肥。通過10多年的沼氣建設,沼氣工程類每年可為全縣提供有機肥近7萬噸,可施用果、菜、茶農作物6萬多畝。
效果四:提供鞏固退耕還林成果便捷措施。生物質爐的普及和推廣運用,通過節能環保,有效遏制了農民亂砍濫伐現象,鞏固了退耕還林成果。據初步調查測算,全縣累計普及生物質爐9萬多臺,每臺生物質爐每年節約薪柴3000斤,相當于0.5畝林木蓄積量,按計算相當于每年綠化荒山4.5萬畝,自2008年普及節柴爐計算,10年間共綠化荒山45萬畝。為保護生態、保護氣候起到了極大作用。
效果五:提高和增強了人們清潔能源理念。通過清潔能源工程推廣和普及,利用現場會、新聞媒體、科普知識等宣傳,向人們灌輸了新能源系列知識和新理念。
二、困難和問題
農村能源建設空間廣闊、前景光明,但由于受到體制機制和政策等因素制約,面臨的困境也十分突出。
一是能源機構職能偏弱。目前,農村能源建設最高業務機構為國家農業部教科司下設的能源處,省級為農業廳下設的農村能源辦公室,地市級為農業局內部科室或二級單位。縣級農村能源機構各有不同,有的為農業局二級單位,有的單設農村能源辦公室或生態能源局。由于我市縣級能源機構級別低、職能弱,向上爭資和推進地方能源發展職能受限。
二是財政資金支持不夠。國家對農村能源建設資金投入呈逐年減少趨勢,由最高峰的80億元減少到目前20億元左右,湖北省每年安排1.5億元,今年又消減8000萬元用于全省6個縣市整合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2018年僅有7000萬元省級財政資金安排清潔能源工程。全靠財政資金猶如杯水車薪,如果讓農戶自己出一部分,農戶積極性不高,不愿意配合,導致農村能源建設難以持續良性發展。
三是國家政策空間趨緊。從2015年開始,省級以上農村能源資金投入傾向于大中型沼氣建設,逐步取消了太陽能熱水器和生物質節柴爐。這與《可再生能源法》規定的鼓勵開發除沼氣以外的太陽能、風能、水能等能源建設要求不相符。而對于國家提倡的建設大型沼氣項目,需要地方政府配套三四千萬元資金,縣級政府很難做到。目前,太陽能路燈、光伏發電、小型風能、水能等能源在農村需求量大,深受群眾歡迎,因缺少國家政策性指導,得不到廣泛開發和利用。
四是后續管理服務不力。早期建設的戶用沼氣項目,因城鎮化推進和農村勞動力大量務工外出而成為擺設。各地成立的沼氣專業合作社也因利益難以得到穩定保障,效果不盡如人意。近幾年興建的100立方、200立方的小型沼氣站,因權責不明,對持續投入與維護,中央和省級項目資金中沒有安排工作經費,有的依賴縣級能源部門包攬式服務,有的沼氣合作組織享受政府“以錢養事”政策支持,但因技術周期長、工作量大,后續服務點多、面廣、線長,服務嚴重滯后,難以為繼。
三、對策及思考
面對農村能源建設困境,需要以改革創新的手段突破解決體制機制問題,使農村能源建設在小康社會和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積極作用。
一要理順體制機制。理想目標是,將農村能源與大能源接軌,統一歸口國家能源局管理。權宜之計是,省級以下政府既可將農村能源辦劃歸能源廳(局)管理,也可成立生態能源局,做到上下歸口、協調統一。在此基礎上,提升農村能源建設隊伍專業化水平。目前,縣級農村能源辦人員編制一般3—5人,人員少,專業技術不高,管理全縣的能源建設,難以有所作為。隨著農村能源建設領域不斷拓展,工作任務不斷加大,迫切需要培養能源開發、建設與管理的專業化隊伍。這樣從行政體制、經費保障、職能職責等方面進行加強,確保縣級能源部門有權管事、有人理事、有錢辦事。
二要加大政策資金支持力度。在能源壓力日益加大的今天,大力開發可再生能源是強國戰略的重大問題,也是建設美麗中國、生態家園的現實選擇和迫切需要。因此,要高度重視和加強清潔可再生能源的投入力度。建議市、縣兩級政府預算適度財政資金,同時,加大金融支持,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農村新能源建設。在投資結構上,應從單一的沼氣工程建設補助,轉向推廣可再生能源新產品和新技術補助上來。據掌握的情況,農戶現在要求裝太陽能熱水器的積極性比建沼氣池積極性高得多,鄉村要求裝太陽能路燈的積極性也特別高,建議出臺相關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獎補政策。
三要找準發展突破點。各地可應因地制宜,根據資源稟賦,從沼氣能、生物能、光伏光熱能中選擇一至二個方面,實行重點突破。在發展方向上,可以從三個方面加強銜接,為農民增收節支,為農村能源系統的生存和發展開辟新路徑。一是與美麗鄉村建設銜接。加強桔桿“三化”,加強畜禽糞便“三沼”利用,加快太陽能照明、太陽能供暖發展節奏,把農村能源建設與農村美化、亮化結合起來,著力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二是與精準扶貧銜接。利用光伏扶貧上升為國家政策機遇,加強光伏扶貧電站建設。如南漳縣在光伏扶貧電站建設中,建立“光伏扶貧電站大數據智慧云平臺”,實行托管服務數字化管理。有效解決了扶貧電站地處偏遠,易建難管,損耗大的問題。三是與發展有機農業銜接。注重“三沼”綜合利用,發揮“三沼”在循環農業、生態農業、有機農業中重要作用。四是形成發展合力。環境保護部門要加大畜禽養殖污染打擊力度。不能以養殖場是否建了沼氣工程為標準,相當部分業主還存在重建輕用,騙取環境檢查的問題。要將能源、畜牧部門用于養殖業主污染治理的資金整合使用,多建有利于糞便深度開發利用的沼氣能源、有機肥料設施。要探索建立政府支持、企業主導、市場化運作機制,加強沼肥推廣使用“水肥一體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