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5月25日,在麻城鎮朱廟村,農機手構華正開著聯合收割機幫助村民楊云芳收割油菜。收割機吃進去油菜稈,吐出來秸稈碎末,經水一泡,就變成了肥料。楊云芳家中12畝田的油菜稈,全部被粉碎還田做了肥料。
機械化秸稈還田技術省心、省力、省肥料,還能促進農田增產。今年年初,構華專門花6000多元在自己的收割機上加裝了粉碎裝置,不僅確保了秸稈粉碎還田,還拿到了近2000元的購機補貼。目前,掇刀區共有近80臺收割機加裝了秸稈粉碎裝置,有力減緩了“煙霧鎖城”的現象。
除了粉碎還田,多余的秸稈還讓農民分到了真“紅利”。在麻城鎮湖北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秸稈回收基地,堆滿了收回來的油菜秸稈,現場還有不少村民開著拖拉機來賣秸稈。家住官堰村的王祖兵去年嘗到了甜頭,今年他早早忙完自家的農活,趕過來幫助基地回收秸稈,一天純收入超過400元。
據了解,湖北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今年在全市設置了20個秸稈回收點,按每噸400元的價格回收老百姓的秸稈。對于種植藍莓的湖北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來說,莊稼秸稈是改良土壤、發展有機藍莓種植的“寶貝”。僅去年一年,該公司就在周邊縣市區收購秸稈9萬噸,為當地農民帶去了豐厚的“額外”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