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沼–魚”生態養殖模式是以農戶為生產主體,通過養豬,把豬糞作為沼氣池的發酵原料,產生沼氣后供農戶炊事和照明;經微生物作用后源源不斷生成的沼液和沼渣用來養魚,這是一個非常環保、科學的農村家庭能源生態鏈。它不僅提高了有機物的綜合利用率,而且還減少了污染,促進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這種模式推廣意義重大,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那么,對于普通農戶來說,要發展這種模式,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呢?下面,我們就帶您一起來了解一下。
●“豬–沼–魚”的具體配置
對于普通農戶來說,要發展“豬-沼-魚”生態養殖模式,養豬規模、沼氣池容積以及魚塘面積的配比要科學合理,豬糞要滿足沼氣池的原料需求,沼氣池發酵后產生的沼液、沼渣要保證魚塘的肥料需求。那么,在“豬-沼-魚”生態養殖模式中,養豬規模、沼氣池容積以及魚塘的面積到底應該怎樣配比才算科學呢?
一般來說,按每畝魚塘投放1600~2000尾魚苗計算,每10畝魚塘需要建一口8立方米的沼氣池,而要保證一口8立方米的沼氣池能夠正常運轉,豬舍里需要常年養豬6~8頭。滿足了這些基本條件,就搭建成了一套“豬-沼-魚”農村家庭能源生態結構。
了解這個模式的具體配置之后,您就可以根據自己家里的養豬規模以及魚塘面積來確定沼氣池的容積,靈活地發展“豬-沼-魚”生態養殖模式了。那么,“豬-沼-魚”生態養殖模式的各個部分是怎么布局和建設的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
●豬舍和沼氣池的建設要求
要使“豬-沼-魚”生態養殖模式健康有序地運轉,豬舍、廁所和沼氣池要按照“三結合”的原則進行合理的布局才行。所謂三結合,也就是說,在建造豬舍、廁所和沼氣池時,要同步設計,同步施工。
一般來說,豬舍要建在不積水、背風向陽的緩坡地帶;朝向要求坐北朝南,偏東12度左右,一般建成長方形。豬舍內要光照充足、通風良好,豬舍的地面要高于沼氣池水平面20厘米以上。這樣便于豬糞尿的收集。豬圈內要挖好糞尿溝,要求從上游到下游有一定的坡度,通往糞尿收集口,這樣便于糞尿直接流到沼氣池里面。有一點需要您特別注意,那就是糞尿收集口一定要遠離食槽,避免豬飼料受到污染。
豬舍建成后,就可以建造廁所了。廁所要求與豬舍連通起來修建。
豬舍和廁所按照三結合的要求建好后,就要選址建造沼氣池了。建池地點盡量選擇在背風向陽,土質堅實,地下水位低,出料方便,周圍沒有遮陽建筑物,遠離樹木和公路的地方,同時,還要考慮沼氣設施和廚房的距離不要超過25米。
接下來就到了最關鍵的建造沼氣池的環節了。不過,農戶家里要建一口沼氣池,需要請專門的沼氣生產工來建造。沼氣生產工是特殊工種,要經過國家職業技能培訓,并且取得國家沼氣生產工職業資格證書,持證上崗才能建池。這樣,沼氣池啟動運行后,才能安全、高效地運轉。
隨著沼氣池的正常運轉,“豬-沼-魚”生態養殖模式就可以有序地運作起來了。那么,這個模式的具體運作方法是怎樣的呢?讓我們先從沼氣池原料的收集講起。
●沼氣池原料的收集
在“豬-沼-魚”生態養殖模式中,沼氣池的發酵原料主要來自豬糞和農作物的秸稈。在沼氣池的日常管理中,要定期進料和出料,進料時要注意做好以下兩項工作:
1. 豬糞尿的收集
由于建造時,合理地在豬圈中挖好了糞尿溝,設計了糞尿收集口,豬糞尿的收集工作就比較輕松了,每天產生的豬糞尿會自然地流入沼氣池。不過,您還是需要經常地對溝外圍的糞便進行清理,使外圍糞便進入糞尿收集口,避免豬圈內糞便堆積。
2. 作物秸稈預處理
水稻、小麥等作物的秸稈不能直接投到沼氣池里面,需要經過預處理,
把新鮮的作物秸稈鍘成3~5厘米的小段,平鋪在地上,厚度大約在20厘米左右,然后在秸稈上均勻地鋪撒沼液沼渣,秸稈:沼渣:沼液比例為1:2:1 。
一層鋪撒結束后,按照同樣的操作鋪上4~6層,最后覆蓋上塑料薄膜進行堆置發酵。堆置在一起的作物秸稈,夏季堆腐4天左右,春秋季堆腐7天左右,就可以用作沼氣池的原料了。
在“豬-沼-魚”生態養殖模式中,對沼氣池的日常管理并沒有什么特別的要求,您只要按照常規的管理方法進行操作就可以了,我們這里就不為您具體介紹了。
養豬為沼氣池提供了豐富的發酵原料,沼氣池中產生的沼氣,又為農戶解決了照明和做飯的問題。而沼氣池在運行過程中產生的沼液和沼渣,又是優質的生態有機肥,把它們灑施到魚塘中,可以促進水中浮游生物的生長,增加魚類的天然餌料,從而促進魚類的生長。那么,用沼肥來養魚到底需要注意哪些技術要領呢?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沼肥養魚技術
1. 正確選擇飼養魚種
在“豬-沼-魚”生態養殖模式中,選養的魚類最好以鰱魚、鳙魚、草魚等濾食性魚類為主,放養量控制在1000~1200尾/畝。搭配放養鯉魚、鯽魚等優質底層魚,放養量控制在600~800尾/畝。
選好了魚種,下面我們來說一說用沼肥養魚的具體環節。
沼肥作為優質有機肥,既可以用作魚塘基肥,又可以用作魚塘追肥。那么,沼肥是怎么用作魚塘基肥的呢。
2. 沼肥用作魚塘基肥
魚塘施基肥一般在春季清塘、消毒后進行。要使沼液、沼渣的肥效充分發揮出來,就要掌握好它們的最佳施用時間。一般來說,沼渣在魚塘注水之前施用最好,每畝魚塘的施用量為150千克左右,可以沿著魚塘四周均勻地撒施到魚塘中。施完沼渣后,要及時往塘中放水。沼液一般在投放魚苗前3~5天施用,每畝施用量為300千克左右,均勻潑灑到魚塘中就可以。
3. 沼肥用作魚塘追肥
放養魚苗后,沼液、沼渣可以用作追肥施入魚塘中。施用時間和施用量是:4~6月份,每周每畝水面施沼渣100千克或沼液200千克;7~8月份,每周每畝施沼液150千克;9~10月份,每周每畝水面施沼渣100千克或沼液150千克。施肥方法是:選擇晴天的上午,從沼氣池里取出沼肥,先擱置10~15分鐘,然后沿著魚塘四周均勻地撒施。在具體追肥過程中,沼液、沼渣要輪換交替施用。生產實踐證明,用沼肥來養魚,不僅大大降低了魚的發病率,而且每畝魚塘可以增產10%左右。
夏、秋季節,正是沼氣池產氣和各種害蟲發生的高峰期,利用沼氣燈光誘蛾養魚,可謂一舉多得。方法是:在離塘岸2米的位置,用3根竹竿做成簡易三角架,將沼氣燈固定好,使沼氣燈距離水面80~90厘米。當害蟲大量擁來時,落入水中溺水死亡,供魚采食。根據害蟲前半夜比后半夜多的規律,將沼燈誘蟲時間控制在天黑至午夜12點效果最好。
上面為您介紹的就是“豬-沼-魚”生態養殖模式,它以沼氣為紐帶,把養豬與養魚有機結合起來。豬糞發酵產生沼氣作為能源,沼液、沼渣用于水產養殖,形成了一條良性循環的生態鏈,生產出的農產品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的標準,真正達到了變廢為寶、綜合利用、節約資源、提高效益的目的。農民朋友們,如果您感興趣的話,不妨也來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