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久久,韩国一级毛片无码视频,夜夜国产亚洲视频香蕉,亚洲综合激情七月婷婷

歡迎訪問中國沼氣網!

“綠色宜居村鎮技術創新”重點專項2019 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征求意見稿)

發布時間:2019-02-28 來源 :科技部

“綠色宜居村鎮技術創新”重點專項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落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的重要舉措,是依靠科技創新引領和支撐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培育農村發展新動能、助推扶貧攻堅的重要步驟,是解決我國當前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緊迫任務,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為了推動我國村鎮領域技術創新,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依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 年)》和《國務院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國發〔201464 號),啟動實施“綠色宜居村鎮技術創新”重點專項。

專項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主線,統籌城鄉發展,促進生產生活生態融合。針對不同規模不同特點的村鎮,以建設綠色宜居村鎮為導向,重點突破鄉村清潔、村鎮規劃、宜居住宅、綠色建材、清潔能源等方面關鍵技術,構建基礎研究平臺、智慧鄉村平臺、生態建設平臺等,促進綠色宜居村鎮建設與發展。

專項按照產業鏈布局創新鏈、一體化組織實施的思路,圍繞總體目標,根據專項的統一部署,結合綠色宜居村鎮技術創新鏈條的特點與規律,2019 年度擬發布 13 個任務方向,其中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類任務方向 12 個,應用示范類任務方向 1 個。擬安排國撥經費約 4.62 億元。

一、重大共性關鍵技術

1.  村鎮飲用水水質提升關鍵技術研究與裝備開發

研究內容:根據我國不同地區村鎮飲用水水源污染現狀,識別主要風險污染源及典型污染物,研究水源地水質保護技術和防控策略,改善水源水質;研究不同水源水質特征,研發標準化、系列化、智能化的村鎮飲用水處理工藝和裝備,實現產業化;辨識典型村鎮地區水源特征污染物,開展村鎮非常規水源水深度處理關鍵技術及裝備研究;研究村鎮飲用水品質影響要素,開展村鎮高品質飲用水的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提升村鎮飲水品質;聚焦村鎮規模化水廠運營、管理薄弱的技術瓶頸,研究村鎮飲用水廠運行監控、供水管網漏損控制及規范管理策略,構建適合我國村鎮飲用水廠的集成技術和管理綜合體系,并建立示范工程。

考核指標:研發水源保護、凈水處理、管網輸配等關鍵技術7 項以上,村鎮飲用水標準化處理裝備涵蓋 5 個以上系列并實現產業化,技術規程 3 項以上,形成典型村鎮地區的供水模式、技術和管理綜合解決方案,水處理成本和管網漏損率均比現有水平降低 15%以上。建立不同地理區域和特征水質的技術集成與綜合示范工程 10 個以上。

2.  村鎮污水處理與循環利用裝備開發

研究內容:研發因地制宜的農村污水循環治理技術與裝備,形成村鎮水環境質量改善技術途徑,研發側重于物質和能量循環的村鎮生活污水分質處理技術與裝備,建立農村水資源最優化循環和利用技術方法;研究強化污水中資源回收與有害污染物去除的循環回用技術,解決高氮磷低有機物負荷的鄉村污水處理問題;開展節能節地抗多變性的一體化村鎮污水處理技術研究,解決高排放標準的城郊型村鎮地區污水處理難題;研究強化污水生物處理功能,開發適合于村鎮污水物化-生化耦合處理工藝的新材料、新藥劑及其成套裝置,實現村鎮水質敏感區高標準出水的技術策略;研究外源攔截、黑臭水體治理與生態景觀一體化等關鍵技術,形成農村生活污水污染河流治理的技術方案。

考核指標:建立我國村鎮污水循環治理模式與技術研發體系,突破高標準節能節地型污水處理、村鎮污水深度處理與資源化利用、非常規污染物去除、污水處理與生態景觀互融共生、鄉村水環境修復等關鍵技術 10 項以上;開發適宜村鎮污水治理的關鍵材料與裝備 5 項以上;建立功能材料與裝備生產線 2 條;建設村鎮污水處理與回用示范工程 10 項以上;編制村鎮污水循環治理領域的新型處理技術指南(規程)3 項以上。

3.  村鎮生活垃圾移動式小型化處理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

研究內容:研發垃圾分散收運-小型化移動集中處理技術模式與大數據智能監管平臺,解決農村垃圾分散處理成本高、運維管理難等問題;研發垃圾高效預處理與壓縮運輸一體化技術裝備,實現有機垃圾分離、運輸過程污染減量及有效降低壓縮輸運成本;研發強化物化-高效反滲透聯用處理技術與移動式裝備,實現村鎮日處理 2-5 /日小規模滲濾液機動式處理;研發村鎮有機垃圾生化處理技術與移動式小型化快速發酵設備,實現有機垃圾就地肥料化、能源化和多站式移動服務;研發移動式垃圾快速減量化與污染控制裝備,形成農村垃圾污染應急處理的有效途徑。

考核指標:針對不同村鎮特點,提出分散式預處理收運與就地、集中處理處置相結合的新模式 4 套;開發村鎮生活垃圾移動式小型化處理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 8 套;建立日處理 2-10 噸垃圾移動處理工程示范;構建村鎮垃圾智能管理與大數據平臺 1 套,達到實施監管村鎮分散垃圾收運、處理量、污染滲濾液處理量、運核算成本等;構建村鎮生活垃圾環境管理技術體系和長效運行機制,制定相關規范、指南 5 項以上。

4.  鄉村生態景觀營造關鍵技術研究

研究內容:開展全國村鎮鄉土景觀資源特征指標體系研究,建立村鎮鄉土景觀資源評價方法,搭建村鎮鄉土景觀資源數據庫;基于山水林田湖草與生產、生活、生態融合,從空間格局優化、生態景觀營造、管護與提升技術等方面,應用數字化技術,研究村鎮鄉土景觀參數化規劃設計方法,并開展典型地域代表性村鎮鄉土景觀營造模式研究;開展村鎮鄉土景觀營造中的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等生物多樣性維護技術研究,并建立生物多樣性維護實時監控平臺和預警機制;開展村鎮鄉土景觀營造中的鄉土植物選擇、景觀風貌、種植空間模式、種植方法、傳統工藝挖掘等技術研究;開展村鎮鄉土景觀中歷史人文資源可視化保護利用技術研究,開發集信息收集、特征識別、民眾反饋、智能監管功能的鄉土景觀可視化研究平臺。

考核指標:完成村鎮鄉土景觀分類,建立村鎮鄉土景觀數據庫 1 個;提出村鎮鄉土景觀參數化規劃設計方法與技術 1 套;形成全國典型區域的村鎮鄉土景觀建設模式 20 種以上;形成村鎮鄉土景觀生物多樣性維護的基礎方法體系、標準規范和預警監控機制 6 套;針對西北、東北、華北、中南、華東、西南等 6 大區域,研發村鎮鄉土植物品種選擇、工程建設技術、植物栽植和養護技術等關鍵技術 20 項;開發具有推廣價值的村鎮鄉土景觀中歷史人文資源保護利用可視化平臺;建立國家級村鎮鄉土景觀營造綜合研究實驗室及示范基地,建立典型村鎮鄉土景觀營造示范6 個以上。

5.  社區環境監測及修復關鍵技術研發

研究內容:研究環境污染常規指標、重金屬和新型污染物等在聚居活動干擾下的特征和多介質遷移規律,開發村鎮社區環境污染分類和風險評估的技術方法;研究適用于地下水豐富特征的受污染地表和地下水環境一體化修復關鍵技術和裝備,解決河網地區村鎮社區環境修復技術需求;研究山地或丘陵村鎮生活陳垃圾場和社區周邊水體水土協同修復關鍵技術與小型設備,突破具有壤中流特征村鎮社區環境修復技術難點;研究適應于具有凍土和水體凍融過程的受污染水土環境修復關鍵技術,支撐寒冷地區村鎮社區環境的有效修復;研制污染源溯源、尚未知風險物檢測等的關鍵傳感器、儀器儀表等的集成系統,開發能支撐建設縣域范圍村鎮社區、涵蓋多要素多源過程的監測預警集成平臺技術,滿足村鎮社區環境監測簡便經濟適用的技術要求。

考核指標:研發污染物快速檢驗監測及鑒定的新技術 4 項以上,獲得經濟實用新儀器設備 4 套以上;建立我國村鎮社區不同污染類型的評估技術方法,制定污染類型、風險評估、健康評價技術規范 3 項,制訂村鎮社區污染類型區劃標準;獲得適用于地下地表水體一體化修復、受污染水土協同修復、凍土和凍融水體修復單項技術不少于 6 項,集成系統 3 套,技術規程或指南 3 項以上;研制適合于村鎮社區水土環境修復的小型設備 3 臺以上;

社區環境監測及修復示范 3 個以上;形成能夠支撐建設縣域范圍村鎮社區環境監測預警系統的集成平臺技術至少 1 套。

6.  村鎮生物質資源制備清潔 能源及高值利用 關鍵技術研究

研究內容:系統研究廢棄秸稈高效轉化制備氣、液、固三相清潔生物燃料的綜合利用技術;開展秸稈生物煉制制備醇烴類燃料技術研究,解決秸稈原料的成分解構和高效能源轉化難題;開展秸稈熱解液化并提質制備生物油技術集成研究,解決秸稈熱化學轉化的傳質傳熱難題;開展高濃度秸稈混合發酵制備生物燃氣聯產有機肥技術集成及低劣生物質活性炭在發酵產氣、沼液回用、炭基有機復合肥系統中集成應用技術;開展秸稈制備成型燃料并聯產活性炭的技術裝備及爐具制造技術集成研究,解決秸稈氣、液、固綜合利用過程中能耗高、技術經濟性差的問題。

考核指標:形成 4 類廢棄生物質秸稈資源聯產清潔燃料和生物質活性炭的高效利用技術,建設具有地域特色并可復制推廣的示范工程 10 個以上,液體燃料生產規模達 1 萬噸/年,生物燃氣生產規模達 1 萬立方米/天,固體成型燃料生產規模達 10 萬噸/年,活性炭生產規模達 2 萬噸/年,示范區內實現秸稈綜合利用率 80%以上,秸稈綜合利用效率達到 85%以上,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效轉化技術和特種裝備制造技術 10 項以上。

7.  特色村鎮保護與改造規劃技術研究

研究內容:基于村鎮地理環境、氣候條件、資源稟賦、歷史文化等,研究特色村鎮的特征和內涵及界定標準,建立特色村鎮類型判別和劃分方法、特色村鎮綜合數據庫;根據不同類型特色村鎮的內涵、要素特征和表現形式,研究提出特色村鎮地方文化、空間形態結構、景觀及建筑風貌等保護方法、技術和標準;分析特色村鎮保護與發展的關系,研究提出特色村鎮資源再開發利用技術和功能置換提升方案;根據特色村鎮的歷史演化、空間形態及功能格局等,識別和劃分保護區和發展區,形成特色村鎮改造利用的規劃設計技術和導則;開發特色村鎮保護的綜合分析評估與監測系統,開發特色村鎮保護和改造的規劃設計輔助系統和實施效果展示平臺,開展技術集成和應用示范。

考核指標:提交特色村鎮界定與類型識別技術 1 套,提出我國特色村鎮類型譜系和典型區域特色村鎮類型界定方法,建立特色村鎮保護和規劃綜合數據庫 2 個;提出特色村鎮保護的分類指導辦法和技術指標 1 套,形成保護效果分析評價系統;編制不同類型特色村鎮保護與改造規劃技術導則或標準(草案)7 套以上;提出特色村鎮保護與改造關鍵技術 5 項,完成特色村鎮保護的綜合分析評估與監測系統 1 個;開發完成特色村鎮保護和改造的規劃設計輔助系統 1 套和實施效果展示平臺 1 個;建成特色村鎮保護與改造規劃技術應用示范 3 個以上。

8.  村鎮社區空間優化與布局研究

研究內容:研判快速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村鎮社區化轉型的演化趨勢和規律,探究村鎮社區功能類型和空間結構模式,突破村鎮社區類型識別和評價、多類型村鎮社區評價與空間結構優化等技術;研究村鎮社區功能優化和空間重構范式、村鎮社區單元功能優化與空間布局模擬技術;研發村鎮社區生態適宜性與敏感性分析評價技術、“三生”協調的村鎮社區生態空間格局優化方法及生態空間格局構建技術;構建不同類型村鎮社區的服務體系和設施配置標準,研究社區功能要素協同機理和設施一體化空間規劃技術,建立村鎮社區服務設施功能評價和監測技術平臺;研究村鎮社區宜居規劃指標體系及典型地區綠色村鎮社區規劃設計示范和動態模擬技術,建立村鎮社區宜居規劃模擬分析與管理平臺。

考核指標:研制村鎮社區類型識別和評價技術 1 套;研發村鎮社區生態適宜性與敏感性分析評價技術 1 套;研究村鎮社區空間規劃技術導則 1 套;研發村鎮社區服務設施指標體系和配置標準 1 套;形成村鎮、社區綠色宜居指標體系和綠色人居單元規劃技術導則 1 套;研制針對典型村鎮社區的綜合規劃技術系統 3 個以上;建成典型村鎮社區空間優化與布局技術示范 3 個以上。

9. 古村落保護利用與現代傳承營建關鍵技術研究

研究內容:依據歷史文化遺產評價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古村落的保護利用價值評價指標,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依據綠色宜居規劃設計原則,分類提煉古村落環境選址、氣候適應、地形利用、空間組織、形態生成、就地取材等規劃設計經驗和建筑營造技術,揭示其綠色宜居的科學機理與現代營建應用途徑;針對保護規劃落實、歷史建筑修繕、文化空間與居住空間利用、新舊功能區之間的關聯記錄與信息采集等內容,研發系統的保護管理體制和動態監測機制;基于綠色宜居目標,協同新村發展,研究古村落歷史遺產保護利用、宜居功能優化、綠色性能提升的方法,研發古村落保護與利用的關鍵技術;將傳統營建中的綠色經驗與現代宜居建筑技術有機融合,探索傳統綠色宜居經驗在當前經濟技術條件下的傳承與再生模式,建立與古村落協同共生的綠色宜居新住區規劃設計和營建關鍵技術。

考核指標:建立村落與地域環境之間融合關系的分析評價方法體系 1 套,并在多個地域古村落進行驗證;分析凝練出古村落營建智慧設計手法 5 個以上;建立古村落保護與利用管理機制;研發古村落保護與利用的關鍵技術 5 項以上;研發古村落周邊綠色宜居新住區規劃設計、建筑營建關鍵技術 5 項以上;古村落保護利用與現代傳承營建示范5個以上;編制標準圖集不少于3本。

10.  村鎮裝配式住宅生態化結構體系研究

研究內容:研究綠色生態裝配式木結構體系抗震、抗火與防腐等關鍵技術,提升村鎮生態化結構安全性;研究低成本裝配式生態竹結構構件、節點與結構體系等關鍵技術;研究村鎮裝配式輕鋼-生物基面板組合結構體系抗震、抗火與耐久性提升等關鍵技術;開發輕質高強植物纖維與水泥基建筑圍護系統,研究村鎮裝配式住宅被動房技術、防腐技術;研究村鎮裝配式住宅低成本構件制作工藝及簡易施工安裝關鍵技術。

考核指標:形成村鎮住宅綠色生態木結構和竹結構抗震與隔減震技術、本土性低成本被動式關鍵技術、結構與節能一體化技術及裝配式村鎮住宅建筑構件預制及施工技術等不少于 10 套;編制村鎮住宅綠色生態木結構和竹結構體系建造圖集 2 套,編制結構與節能一體化節點構造圖集 3 套;完成村鎮綠色生態木結構和竹結構體系、村鎮裝配式輕鋼生物基面板結構體系、裝配式結構與節能一體化技術及裝配式村鎮住宅建筑構件預制及施工關鍵技術示范工程不少于 10 個,總面積不少于 2500 平方米;與類似傳統建造技術相比,示范工程采用本土性低成本被動式技術后節能 90%以上,成本提高低于 35%,采用結構與節能一體化技術后

成本提高低于 20%;研制裝配式村鎮住宅低成本高效施工技術不少于 4 種。

11.  基于“ 互聯網+” 的村鎮社區公共服務提升技術研究

研究內容:研究農村文教、行政管理、醫療、養老、災害避難等類型的公共服務設施的配置、建設標準與建造技術,提升村鎮社區公共服務供給和服務水平,提升村鎮社區服務設施功能保障能力;以“互聯網+”為載體,通過融合大數據信息處理技術,提升村鎮社區公共服務精準化與信息化水平,研究社區公共服務智能化應用技術,研發村鎮社區公共服務平臺及設備;研究基于綠色理念的農資農技綜合精細化服務能力提升技術;研究農村經濟要素與消費升級的互作機理與調控模型,研發村鎮社區新型商貿連鎖綜合服務平臺,形成村鎮社區商貿服務價值鏈創新模式的典型應用;研究基于農產品供應鏈貯藏運輸多樣化流通環境的農產品柔性智能倉儲、分揀的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適應鄉村物流特征的物流數據共享與集成服務平臺。

考核指標:形成村鎮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模式 1 套、設計與改造關鍵技術不少于 3 項,完成適宜于不同氣候區的村鎮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綠色技術體系 4 項,示范不少于 2 項;搭建村鎮大數據互聯與智能服務平臺 1 套,研發村鎮公共服務智能設備 1 套,建立村鎮智能服務資源大數據平臺 1 個;編制村鎮生產服務相關指南,搭建農資農技直通服務平臺 1 套,開展農資服務應用示范工程不少于 2 個;搭建村鎮社區新型商貿連鎖綜合服務平臺 1 套,開展村鎮商貿服務價值鏈創新模式示范工程不少于 2 個;開發物流數據共享與集成服務平臺1套,研發智能便攜式手持終端1套,開展鄉村物流倉配一體化服務示范工程不少于 1 個;制訂相關標準不少于 3 項。

12.  村鎮生物基建筑材料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研究內容:研究生物基建材高效合成、分子設計理論、超微結構解譯以及功能化轉化機理;研發村鎮生物質天然原料(農作物、樹木、其它植物及其殘體和內含物)的資源化關鍵技術,提高農業廢棄物、林、竹等可再生天然原料利用效率;開展功能型生物基建材(隔熱、木塑復合、粘接劑等)及村鎮建筑一體化生態功能型墻材(節能、防水、裝飾)制造工藝與裝備技術研發;開展生物基建材制造過程中生物合成、化學合成改性及樹脂化、物理復合成型等關鍵技術研究;研究建立生物基建材標準體系,開展生物基建材與裝配式建筑的技術集成與示范應用。

考核指標:突破生物質原料資源化利用、功能型生物基建材制備等關鍵技術 5 項以上;形成利用可再生天然原料制備功能型生物基建材的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 30 項以上;編制生物基建材規范性技術文件 8 項以上;建立生物基建材示范基地、中試線與示范生產線 10 個以上;示范推廣建筑面積超過 5000 平方米。

二、應用示范

13.  華中田園綜合體宜居村鎮綜合示范

研究內容:針對華中地區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鄉村綜合發展需求,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思想,研究環境友好型田園綜合體規劃設計技術,構建具有田園特色的宜居村鎮建設模式;集成鄉村綠色住宅設計建造技術,開展田園鄉村住宅示范建設;集成田園社區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處置和資源化利用、水體富營養化控制、生態及景觀修復等技術,開展基礎設施建設與環境整治,構建適合華中不同地區的田園綜合體宜居村鎮環境治理模式;在華中地區選擇 5 個以上村鎮開展綜合示范。

考核指標:構建具有田園特色的綠色宜居村鎮建設模式;編制華中地區田園綜合體村鎮建設規劃導則、相關指南 4 套;研發關鍵技術 8 項以上、設備與裝置 6 套以上;集成住宅建設和環境治理模式 2 套以上;完成應用示范工程 5 處以上,總面積 5 萬平方米以上。

 

 

上一篇: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 下一篇:生物天然氣產業化扶持政策征求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