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吉林省“秸稈變肉”工程實施以來,各市(州)、縣掀起了一場發展農牧循環經濟的新熱潮,在通化縣豐禾農產品有限公司的青貯飼料生產車間,記者也看到了熱氣騰騰的一幕……
粉碎、壓實、噴灑發酵液,密封、發酵、貯存……一臺臺機器轟隆作響,車間里十幾名工人有條不紊地忙碌著。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公司采取“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長年以稍高于市場的價格向周邊農戶收購玉米和肉牛,在對玉米進行深加工的同時,完成對秸稈的充分利用,目前已建設完成青貯窖3.5萬立方米,年貯存青貯飼料達3萬噸。未來五年,依托玉米秸稈資源大力發展養殖業,預計投資6億余元,分三期工程再建5萬立方米青貯窖、7萬平方米現代標準化牛舍、專業肉牛屠宰場、牛肉食品加工廠,以及專業的農業互聯網管理系統。
作為通化縣“糧改飼”的示范戶,豐禾農產品有限公司聘請中國農科院及吉林農業大學畜牧業專家積極協助改良技術,現生產出的優質飼料在加工過程中,通過密封噴灑發酵液將玉米秸稈發酵,能有效殺滅玉米秸稈中的霉菌和有害菌,不會因為秸稈中殘留的發霉變質成分導致肉牛消化系統出現問題。同時飼料的適口性得到提升,有果香且營養豐富,非常適合肉牛消化吸收,肉牛增肥快、肉質好(400公斤以上的優質牛1天飼料成本15元左右,月增重可達50公斤左右),有效降低了養殖成本并縮短了出欄時間。
“目前,通化縣豐禾農產品有限公司有種植基地2.5萬畝,2021年至2023年會逐年擴大到4.5萬畝。玉米棒采收后,在田間直接收購秸稈,并通過小型粉碎機粉碎,統一裝運到就近的青貯窖。目前每畝地可產生青秸稈2噸,總可用青秸稈5萬噸,2023年可用青秸稈將達到9萬噸。”公司相關負責人蘆紅向記者介紹。
秸稈變飼料,飼料來養牛,牛產生的糞便再加工成有機肥種植玉米,真正做到了產業的循環經濟。有點牛牧業總經理于兆洋說:“未來五年,豐禾農產品和有點牛牧業將聯合建設大型肉牛屠宰場和牛肉食品加工廠,項目建成達產后,年銷售收入將達到15億元,年凈利潤達2億元,預計創造稅收0.85億元,提供就業崗位200個,發展養殖戶3000個,帶動上下游配套產業產值超過2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