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農村能源沼氣建設工程,是發展農村清潔能源,優化農村用能結構的有效措施,不僅能減少畜禽糞污污染,形成種養循環生產鏈,促進減工降本、增收致富,還可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和生產生活環境。近年來,涼山州深入推進農村能源建設專項扶貧工作,助推產業發展,助力“四好”創建,成為民族地區脫貧攻堅致富的有力抓手。
一、完善基礎設施,住上好房子
全州深入實施“一池三改”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建設新村集中供氣、大型沼氣和戶用沼氣,推動貧困戶改圈舍、改廁所、改廚房,實現圈舍硬化、廁所凈化、廚房亮化,讓“一池三改”成為貧困戶實現“三建四改五洗”的重要抓手。改圈要求圈舍要與沼氣池相連,改廁要求廁所與圈舍一體建設,與沼氣池相連,改廚要求廚房內爐灶、櫥柜、水池等布局要合理,室內灶臺磚壘、臺面貼瓷磚、地面要硬化,從而使貧困戶生產生活用房分區合理、布局協調,住上好房子。2015年以來,農村沼氣結合新村集中聚居點建設、異地移民扶貧搬遷,在全州17個縣市,建設大型沼氣工程11處,集中供氣工程62處,戶用沼氣26828口,改廚、改廁、改圈26828戶。總投入資金13252.54萬元,其中:中央資金2210萬元,省級資金 4110.84萬元,州級配套資金1646.75萬元,縣級整合及自籌資金5284.95萬元。
二、改善人居環境,養成好習慣
通過建設沼氣,促進農作物秸桿、生活污水、畜禽糞污和農產品加工副產物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改善生態環境;通過“三改”,改變民族地區人畜混居的落后習俗,徹底改變了農村昔日“砍柴煮飯煙熏眼,糞水蚊蠅滿庭院”的狀況,使人畜糞便、廚房污水均進入沼氣池,達到無害化處理,廁所、圈舍、廚房分區設置,改善居住環境。通過“一池三改”實現“三化”目標,良好的人居環境促進良好習慣的養成,從而進一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和村容村貌。
三、推動產業發展,過上好日子
大力推廣“種-養-沼”生態農業循環經濟模式,以農村沼氣工程為紐帶,將種植業、養殖業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三位一體”的產業循環體系,實現了畜禽糞便資源化,農業生產無害化。種植業產品及其副產物作為飼料直接飼養或通過發酵后飼養畜禽,畜禽養殖產生的糞污引入沼氣發酵產沼氣,沼液沼渣作為有機肥用于果蔬林木等種植業,形成了上聯養殖業、下聯種植業的農業循環經濟新格局。
這種發展模式靈活可調。對單戶貧困戶,采取建設戶用沼氣,發展農村庭院經濟,以戶為單位在自己庭院周圍,因地制宜發展庭院種植、養殖。對移民集中安置點的貧困戶,采取建設大型沼氣集中供氣,發展“小型養殖場+集中供氣沼氣工程+種植示范園”的村集體經濟,發展“大型養殖場+大型沼氣工程+產業園區”的現代農業產業園經濟,打造種養循環示范基地。
這種發展模式節能增值。能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環境污染最小化,對農村產業發展、轉型升級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美姑縣樂約鄉發展的“沼氣+庭院經濟”初見成效,以沼渣沼液代替化肥作為柑橘肥料,減少化肥、農藥使用,一口8立方米的沼氣池,每年可減少燃料支出800—1200元,減少農藥和化肥支出100元左右,加上沼氣綜合利用的增收效果,每年戶平可節支增收1000—1500元。正如農民所說:“一口沼氣池,一個錢罐子”,全鄉317戶農戶年增收節支39.63萬元;喜德縣依托移民安置點,發展的“小型養殖場+集中供氣沼氣工程+種植示范園”村集體經濟,形成了業主、農戶、村集體較穩定的利益鏈接機制,業主減壓力、農戶得實惠(免費用氣)、村集體可增收2萬元/年,拓寬了集體經濟增收渠道,為增強民族地區村集體經濟活力提供了典范;寧南縣依托長運牧業有限責任公司7000頭生豬育肥基地,建設大型沼氣,輻射帶動寧南縣蠶桑產業園區產業發展,為建立種養循環、集約高效的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產業奠定了基礎。“以前豬糞都是露天發酵,現在建了沼氣池,糞便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譚清銀說,集中供氣點的沼氣除了養殖場使用之外,同時供給周邊50多戶農戶,糞便經過沼氣工程厭氧發酵后,沼液通過管道輸送,用于核桃、桑樹園的灌溉,一舉兩得。
四、提升思想素質,形成好風氣
通過發展農村清潔能源,倡導種養循環經濟,讓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基層;通過政府投入,引導農戶投工投勞,不再由政府主導和包辦,改變農戶“等、靠、要”的舊思維,提升思想素質,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讓貧困農戶從人居環境改善、節能減支、產業發展升級等生產生活中實實在在受益,增強幸福感、獲得感,破除貧困落后狀況對群眾身、心束縛,讓干群關系更加緊密、鄰里關系更加和諧、精神狀態更加昂揚,社會風氣進一步改善,從而實現生態美、村容美、庭院美、鄉風美、生活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