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收已過,秸稈綜合利用又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據統計,我國每年產出的農作物秸稈總量近9億噸,秸稈焚燒給農村環境和農民生活造成影響和困擾,已成為農村面源污染新源頭。近年來,各級農業部門高度重視,積極探索秸稈綜合利用措施,既改善了農村環境,又實現了資源循環利用。
1 推進秸稈綜合利用任重道遠
前不久,農業部在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召開了全國夏季小麥秸稈綜合利用現場交流會,重點圍繞建立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能源化“五化利用”模式,進行了“科研與產業對接”方面的集中研討和論證。
據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巡視員劉艷介紹,近年來,我國為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做了大量工作。到“十二五”末,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0.1%,農用比重達到66%,其中肥料化利用率43.2%、飼料化利用率18.8%、基料化利用率4.0%。
然而,成績的背后還存在很多薄弱環節。比如,秸稈產期集中,收儲能力不足,個別地區仍然存在廢棄焚燒現象;還田作業成本高,關鍵技術不配套等問題。
對此,會議強調,農作物秸稈利用事關農業清潔生產、綠色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要堅持因地制宜、農用優先、就地就近、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科技支撐,與“五區一園”創建相銜接,加強試點示范,完善扶持政策,拓寬利用渠道,創新工作方法,健全政府、企業與農民三方利益鏈接機制,不斷提高秸稈綜合利用水平,確保到2020年,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
山東省農業廳副巡視員姜衛良表示:“‘十三五’期間,山東將以秸稈還田和肥料化、飼料化利用為主導,以燃料化、基料化利用為補充,以原料化利用為輔助,積極推進秸稈綜合利用,構建長效機制,力爭到2020年,全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2%以上。”
2 “五化利用”已見雛形
據了解,山東把秸稈綜合利用率列為大氣污染防治、生態省建設等重大行動計劃考核指標,建立起省、市、縣、鄉四級政府分級負責的責任體系,并結合實際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安排專項資金用于秸稈綜合利用和秸稈禁燒。
“2016年,山東承擔了國家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試點項目,中央財政投入資金8000萬元,帶動地方財政和社會資本投入8900萬元,在7個縣開展了試點。”姜衛良說。2016年山東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7.7%,重點區域達到90%以上,初步形成了農用為主、五化并舉的秸稈綜合利用格局。
在臨沂,“五化利用”模式已見雛形。據該市農業局局長鞠艷峰介紹,臨沂以推進秸稈還田和肥料化利用,以小麥、玉米為重點,制訂了秸稈機械化直接還田作業標準,推廣機械化還田、快速腐熟等技術;鼓勵發展秸稈基料化產業,以小麥、玉米、棉花秸稈為基料的食用菌生產;合理布局秸稈原料化利用產業,鼓勵采用先進工藝,生產以秸稈為原料的非木漿紙、木糖醇、新型材料、降解膜及餐具等產品;扶持發展秸稈飼料加工業,把秸稈飼料化與調整種植、養殖結構相結合,培植秸稈養畜產業帶;穩步推進秸稈燃料化利用,因地制宜推廣秸稈生物氣化、熱解氣化、固化成型及炭化等技術,推進生物質能利用,改善農村能源結構。
3 農機現代化促進秸稈回收利用
蘭陵推進小麥秸稈綜合利用的經驗是在小麥種植分散區域,推進“1+1+1”農機作業新模式,主要采取“秸稈還田”方式,讓粉碎秸稈為農田“貼秋膘”;在小麥種植集中,地勢較廣的區域,在村莊設立“秸稈收儲”售出點,推廣“地塊打捆、村內收集、鄉鎮收儲、企業購買”的秸稈收集和銷售模式。
前面是小麥收割機開路,隨后是秸稈打捆機或切碎還田機跟進,最后是滅茬機具收尾,記者在現場看到了蘭陵主推的“1+1+1”農機作業新模式。有農民給記者算“經濟賬”:秸稈中含有豐富的氮、磷、鉀等微量元素,屬于天然的土地“滋補營養品”,一畝秸稈還田,相當于上了幾公斤化肥。而且,秸稈粉碎到地里,還能減少水分蒸發涵養土地。
記者在蘭陵縣新興鎮秸稈收儲中心看到,本季收來的堆得像小山一樣的2個小麥秸稈堆即將在此“分道揚鑣”:有的送往蘭陵琦泉生物質發電廠,有的要利用秸稈氨化等技術變身青貯飼料。據介紹,該中心每3畝地可以收集1噸秸稈,每噸秸稈價格220元。
2016年以來,蘭陵縣共投入資金2000多萬元,在小麥主產村莊至少建立起1處秸稈收集點,在鄉鎮建起秸稈收儲中心22處,形成了“地塊打捆、村內收集、鄉鎮收儲、企業購買”的秸稈收集和銷售模式。同時,該縣還鼓勵養殖大戶分散收儲秸稈,每畝給予10元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