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區計劃實施秸稈機械切碎還田總量13萬噸;計劃收購秸稈5萬噸;計劃實現飼料化利用秸稈0.7萬噸,基料化利用秸稈0.6萬噸,除農戶土灶柴火利用外,全區農作物秸稈肥料化、能源化、飼料化和集料化利用率達到90%以上。”這是記者4月14日在秀洲區農經局秸稈綜合利用禁止露天焚燒工作會上獲得的消息。
嚴禁秸稈焚燒是推進“五氣共治”的重要內容,而禁燒的關鍵在于推進秸稈的資源化利用。據了解,秀洲區已經形成秸稈粉碎還田肥料化、秸稈收貯發電的能源化以及秸稈飼料化、基料化等利用方式。2014年,秀洲區共推廣秸稈機械還田面積30萬畝,完成秸稈機械撿拾打捆7790噸,秸稈飼料機械化加工5690噸,實現省工節本增收3037萬元。
秸稈的資源化利用離不開農業機械的支撐。“改裝后的收割機一邊收割,一邊將秸稈切碎,再使用復耕機,秸稈就被土壤覆蓋了,開溝機再過一遍,田地就能種下一季作物了,機械切碎還田技術已經很成熟。”去年年底,高照街道種糧大戶鉏建華的460畝晚稻就使用了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他告訴記者,機械化切碎還田不僅作業效率高,而且解決了勞動力短缺的困難。
為進一步加快農業機械在秸稈綜合利用中的應用,今年,秀洲區將在原有農機補助基礎上增加資金補貼。據了解,補助對象主要包括收割機加裝、改裝秸稈粉碎裝置,購置秸稈撿拾壓捆機、摟草機等重點收集機械,秸稈收集中心場地上用秸稈粉碎、鍘草機、揉絲機、裹草機等機械,現有拖拉機配套的復式開溝機、反轉滅茬機、秸稈還田機、驅動耙、圓盤犁、翻轉犁等秸稈還田常規機械。
在大力推廣秸稈收集利用農業機械的同時,秀洲區積極探索秸稈切碎還田等相關農藝技術。“目前,在秸稈綜合利用技術中,效果最好、占比最大的是機械切碎還田,能夠平衡土壤養分、改善土壤物理性狀,達到土壤培肥和提高土壤地力水平的作用,實現農業生產節本增效。”區農經局糧油土肥站負責人朱日清說,農戶在秸稈機械切碎之后,還應注意人工攤勻、增施氮肥、淺水或無水翻耕、及時深翻、翻后淹水3到5天等關鍵技術環節。
據了解,除了完善秸稈還田技術要點,秀洲區農業部門還積極發展了以秸稈為基料的食用菌生產、秸稈稻麥雙套、行間鋪草、果蔬地覆蓋、馬鈴薯免耕栽培等技術,并將進一步細化對口機具、還田方法、相對還田量、還田之后適應作物等方面的內容,形成“農機+農藝”相結合的秸稈還田技術操作模式,進一步將秸稈變廢為寶,杜絕秸稈露天焚燒現象,實現“藍天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