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秸稈禁燒一直是個老大難問題,每到夏收、秋收季節,總會有個別農戶在田間地頭點上“一把火”。今后,這種情況將在京郊絕跡。昨天,記者從市農業局獲悉,本市將按照“調、轉、用、監”原則,綜合施策,從今年起全面實現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杜絕農作物秸稈露天焚燒。
目前,本市秸稈綜合利用率已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去年全市種植玉米132.9萬畝(其中青貯22萬畝)、小麥35.4萬畝,可收集利用秸稈108萬噸。其中,農作物秸稈85%左右用于粉碎還田作為肥料和青(黃)貯加工作為飼料,其余用于能源燃料和食用菌培養基料。小麥秸稈已基本實現綜合利用,玉米秸稈80%實現綜合利用。
秸稈禁燒不是簡單的監管就能解決的問題。今年,市農業局會同市園林綠化局、市環保局、市城管執法局、市發改委等6部門聯合印發了《綜合施策杜絕農作物秸稈和園林綠化廢棄物焚燒工作方案》,規定全市行政區域內均為農作物秸稈禁燒區,將按照“調結構、轉方式、全利用、嚴監管”的原則,讓農民不舍得燒秸稈。
據了解,市級每年將安排一定額度的新農村建設資金,對完成禁燒與綜合利用工作的區縣,給予專項獎勵。對符合條件的新建農作物秸稈和園林綠化廢棄物綜合利用項目,優先引進社會資本,市發改委根據項目具體情況給予不超過30%的固定資產投資補助。將利用2至3年時間,扶持10家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5家小型秸稈利用企業。還將加強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研發,對達到一定綜合利用能力的企業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給予科技項目支持;利用2年左右時間,在全市建設2至3個秸稈全量化利用科技創新示范點,形成全面綜合利用模式并進行推廣;新建一批綠色防控示范基地,推廣秸稈粉碎還田腐熟技術和病蟲草害綜合防控技術;加大小型簡便秸稈收集利用機械設備推廣,提升山區、半山區秸稈綜合利用機械化水平;加快建立綜合利用相關產品的行業標準、產品標準、質量檢測標準體系,規范生產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