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秸稈禁燒找辦法,為秸稈利用找出路,4月30日至5月4日,由安徽省農機協會和本報等共同主辦的秸稈綜合利用機械化發展論壇暨機械現場演示會在合肥隆重舉辦。全省各級農機管理部門負責人、各大農場負責人、種植大戶及全省各地農機專業合作社代表共 500多人,現場聆聽了多位秸稈綜合利用領域專家的精彩發言。 20多家國內外著名農機企業的新產品、新技術集中亮相,并現場演示了秸稈粉碎、撿拾、打捆作業,為秸稈綜合利用探索新途徑。
農作物秸稈是重要資源,促進秸稈綜合利用,既是防治大氣污染、改善環境質量的舉措,也是發展循環農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的重要途徑。省政府辦公廳日前發出關于進一步做好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的通知。在禁燒上,今年我省繼續實施網絡化管理體系,在利用上,廣泛開展秸稈還田示范、23座秸稈電廠投入營運,在獎補上,資金專項用于綜合利用,標準與去年相同;在考核上,對禁燒不力的,省政府將約談有關負責人,扣減獎補資金,年度考核“一票否決”。
“我省主要農作物小麥、水稻、玉米,每年秸稈超過4000萬噸。焚燒掉的秸稈約占儲量的30%以上,造成嚴重污染。盡管政府三令五申禁燒,仍然擋不住農民的一把火。難道是農民不知道焚燒秸稈的危害,當然不是。 ”安徽省農機協會郭子超會長說,其實農民有利用秸稈的優良傳統,用秸稈建房庶風擋雨,用秸稈燒火做飯取暖,用秸稈養畜積肥等等。可是,隨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農村能源、飼料結構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傳統的秸稈利用途徑也發生了轉變,使得秸稈資源大量過剩的問題日益突出。一方面秸稈剩余量逐年增多,另一方面大量秸稈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特別是我省農作物栽培是一年兩熟,要趕季節,要趕農時,把大量秸稈留在田里影響播種,收集起來成本過高,農民就只好用最便捷最簡單的方式來解決剩余秸稈問題,就是一燒了之。
怎么做到秸稈不再焚燒呢?把秸稈用好就是根本辦法和根本出路。省農委農村能源辦主任陳靜宏表示,今年將全面推進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力爭全省主要農作物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面積達到4000萬畝以上。大力推廣秸稈養畜技術,力爭全省實現過腹還田秸稈占秸稈可收集利用總量的11%。此外,支持秸稈基料化利用,推廣秸稈制氣試點項目,各地要結合美好鄉村建設,大力推廣秸稈制氣試點項目,有條件的地方可發展以秸稈為原料的沼氣集中供氣工程,實現沼氣集中供氣,支持秸稈成型燃料生產和爐具推廣,推廣玉米免耕直播技術。
省土肥總站趙建勛站長表示,秸稈直接還田,俗稱“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目前也是最直接、最方便、利用最多的一種,也是各級政府大力提倡并積極推廣的。直接還田的主要方式有:墑溝埋草、粉碎還田、反轉滅茬、留高茬、寬行作物田間鋪草覆蓋、堆肥、漚肥等。安徽農業大學教授曹成茂建議,通過政府的激勵機制,能夠有效地規范農民與企業的行為,是解決秸稈焚燒問題的一種有效途徑。政府的激勵機制包括給予農民一定的現金補貼、提高秸稈的收購價格、對農民購買的秸稈處置機械進行補貼以及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增加企業的利潤等。
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所專家鄭志俠表示,秸稈禁燒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禁燒與管理、綜合利用、法律責任等方面,要把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作為政府履行“對環境質量負責”的責任,納入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是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和秸稈禁燒工作的責任主體,要制定并落實有利于秸稈綜合利用的財政、投資、稅費、價格等政策。同時,要建立各種秸稈利用示范基地,通過以點帶面,達到輻射成片的效果,讓農民朋友從具體的利用實例中看到秸稈綜合利用的好處。
生物質發電,是秸稈綜合利用的重要渠道之一。據安徽國禎能源集團總工程師劉影介紹,目前全國建成秸稈直燃發電廠約200多座,據中國生物質發電建設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底,全國已有28個省(市、區)開發了生物質能發電項目。生物質發電行業的標桿企業在技術、成本方面已經具有明顯優勢,秸稈直燃發電的開發利用已經初步產業化。截至2014年底,全國生物質發電裝機并網容量779萬千瓦,上網電量達到500億千瓦時。目前安徽省在建秸稈電廠16座,總裝機容量42.6萬千瓦,2014年累計發電量26.8億千瓦時,消耗農林廢棄物396萬噸。通過秸稈直燃發電、供熱,對保護生態環境,減排溫室氣體,實現可再生資源的合理利用,均有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