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的持續推進,全國各地秸稈綜合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秸稈綜合利用率超82%,基本形成肥料化利用為主,飼料化、燃料化穩步推進,基料化、原料化為輔的綜合利用格局。
酒品包裝盒、課桌板凳、生活用紙、建筑材料……在近日舉辦的2018安徽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博覽會現場,記者看到了多種利用農作物秸稈為原料的產品。據了解,這些利用農作物秸稈為原料制成的產品,價格不僅比木材產品便宜,還具有防腐、耐火、環保等特性,受到消費者的歡迎。此外,農作物秸稈還可以制成育苗基質、有機肥、飼料和燃料等,用途廣泛。
不僅在安徽,隨著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的持續推進,全國各地秸稈綜合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秸稈綜合利用率超82%,基本形成肥料化利用為主,飼料化、燃料化穩步推進,基料化、原料化為輔的綜合利用格局。
聚焦重點地區 以點帶面
2016年以來,農業農村部會同財政部投入資金25億元,圍繞大氣污染重點防治區域,以提升秸稈農用水平、秸稈收儲運專業化水平、秸稈市場化利用水平、秸稈綜合利用科技和標準化水平為目標,在12個省(區)按照“整縣推進、多元利用、政府扶持、市場運作”的原則,開展了秸稈綜合利用試點。截至目前,全國共建設試點縣143個,各試點縣秸稈綜合利用率均提高5個百分點或達到90%以上,秸稈處理技術模式初步構建,區域秸稈處理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目前,秸稈綜合利用的重點和難點在東北地區。”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說,東北地區秸稈問題呈現三個特點:單位播種面積、戶均秸稈產量大;寒冷氣候制約秸稈有效利用;在粉碎還田和離田利用方面,達到同樣的秸稈利用效果需要更多投入。
針對東北地區的秸稈問題, 2017年農業農村部啟動了“東北地區秸稈處理行動”,印發了《東北地區秸稈處理行動方案》,從中央財政秸稈綜合利用試點資金中安排5.86億元,在東北地區以玉米主產縣為單元,開展秸稈處理利用。通過大力推進秸稈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三大主攻方向,加快培育秸稈收儲運社會化服務組織,推動出臺并落實用地、用電、信貸等優惠政策,建立起政府引導、市場主體、多方參與的產業化發展機制。
目前,東北秸稈處理行動共建設試點縣71個,秸稈綜合利用率比2016年提高7.1個百分點。新增秸稈還田面積3000多萬畝、秸稈收儲能力1200多萬噸、秸稈利用能力900萬噸,培育秸稈收儲運專業化組織約2100多個、年可利用秸稈10萬噸以上的龍頭企業57家,有力提升了東北黑土地耕地質量和秸稈利用的質量效益。
“通過秸稈綜合利用試點的實施,力爭到2020年,全國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東北地區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新增秸稈利用能力2700多萬噸。”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依托中央財政秸稈綜合利用試點補助資金項目,以縣為單元,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支持秸稈綜合利用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持續發力推動秸稈綜合利用工作。通過強化試點示范,聚焦重點地區,以點帶面,提升全國秸稈綜合利用能力。
強化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支撐
從秸稈綜合利用的實踐看,秸稈大都變為青貯飼料、還田、制成生物燃料等,這些“變廢為寶”的利用方式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
“秸稈綜合利用有著廣闊的市場和前景,但技術制約仍是秸稈綜合利用的瓶頸。”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農業農村部高度重視秸稈綜合利用的技術研發和科技創新。一方面,積極發揮科技創新平臺的作用,搭建科技創新平臺,在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內增設秸稈綜合利用科學家崗位,推動東北地區三省一區農科院及農墾科學院共同組建“東北區域玉米秸稈綜合利用協同創新聯盟”,圍繞秸稈資源化利用的技術瓶頸,加大科技攻關力度,形成“集團軍”式的研發模式;另一方面,積極推動技術對接,從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農業面源專項中遴選秸稈綜合利用專家,組織成立技術對接專家組,與試點省份開展技術對接指導,推進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在試點省份的轉化應用,切實解決科研與經濟“兩張皮”的問題。據了解,目前在各方聯合攻關下,秸稈直接還田、飼料化利用、秸稈沼氣發酵、能源燃料、基質化利用等方面技術均取得了較大突破,系統解決了秸稈還田、秸稈清潔供暖、秸稈循環利用等問題。
與此同時,農業農村部加大了秸稈綜合利用模式的推廣力度。2016年,推介發布秸稈“五料化”利用技術19項,為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推廣和知識普及提供指導;2017年,印發《區域農作物秸稈處理利用技術導則》,指導各地科學謀劃和布局秸稈綜合利用產業發展,促進提升秸稈利用區域統籌水平。同時,組織專家進行研究梳理,發布秸稈農用十大模式、全國農產品及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典型模式,加大成熟適用的技術模式推廣應用力度,引導企業、農民科學開展秸稈綜合利用。
強化秸稈綜合利用與小農戶的有機聯結
秸稈綜合利用雖然有政策和資金等方面的支持,但由于普通農戶種植面積小,出售秸稈的收入很少,還要支付人工費和運費,農戶收集、出售秸稈的積極性不高,往往選擇“一燒了之”。對此,專家建言,破解秸稈焚燒問題要關注其背后的深層矛盾——日益現代化的農業生產與相對落后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之間的矛盾。
“近年來,農業農村部將小秸稈置身于鄉村振興的大戰略中,不斷強化秸稈綜合利用與小農戶的有機聯結,配套政策機制,促進產業發展,協調構建政府、企業、農民三者利益聯結機制,形成命運共同體,讓政府履職責、企業有效益、農民得實惠,實現三方共贏。”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
在推動秸稈機械化還田方面,今年財政部、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2018—2020年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實施指導意見》,明確要優先保證秸稈還田離田等支持農業綠色發展機具的補貼需要。同時,農業農村部依托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示范項目,在140個全程機械化示范縣,結合實際開展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離田技術集成示范推廣。2017年,共安排秸稈粉碎還田機、撿拾打捆機購置補貼資金4.57億元,支持秸稈還田離田工作。目前,全國秸稈粉碎還田機保有量85.6萬臺、秸稈撿拾打捆機保有量4.68萬臺,秸稈還田面積7.43億畝,撿拾打捆面積0.88億畝,并在全國重點推廣保護性耕作、秸稈腐熟還田等技術,有力地改良了土壤結構,促進了農民糧食穩產高產。
在提升秸稈飼料化利用水平方面,農業農村部近年來以秸稈養畜示范項目建設為抓手,大力推進秸稈飼料化工作。截至目前,立項建設秸稈養畜項目1591個,覆蓋全國900多個縣(市),在糧食主產區和農牧交錯區形成了連片示范帶,有力支撐了牛羊養殖業的快速發展,有效保障了農牧民的經濟效益。
據了解,目前全國用于飼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基料化等領域的秸稈離田利用量約2.3億噸,如每噸售價按300元計算,可使各類收儲運組織、企業和農民增收690億元。一些秸稈企業在自身發展的同時,還帶動了農民就業增收,培育了一批秸稈收儲運經紀人,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多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