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種植業歷史悠久。隨著農業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產生了大量的、集中的秸稈,每年農作物秸稈產量為6.5×108噸。
據統計,全國秸稈還田和做飼料過腹還田的比例約占總產量的32%,用作工業原料的秸稈量約為總量的20%,而浪費或焚燒的秸稈資源量為45%以上。秸稈經不完全燃燒會產生大量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碳氫化合物及煙塵,嚴重污染環境。
近年,農業部推行了秸稈還田項目,是持續改善和培肥地力的重要方式。雖然其作用被普遍認可,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受到溫度、氣候、機械設備、成本等因素制約,推廣進度仍受到制約。如何科學合理地解決該問題,已成為學界研究的重要課題。
變“廢”為寶
據測算,若全國每年減少秸稈焚燒量2億噸,則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約2.14億噸,減少由于秸稈焚燒而引發的火災及交通肇事等損失50%以上,從而減少經濟損失約千億元。
此外,假設我們將秸稈在產地實現產業化,如制造生物柴油、秸稈有機肥、秸稈生物飼料、代替木材的秸稈板材等,不僅能有效利用我國農村豐富的人力資源,還能給種植區域的種植者帶來豐富的收入,每畝地增收300~400元。
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秸稈的可利用量約6.8億噸,每年產生的直接效益就可達到3.4億元,這對于新農村建設來說是一筆很大的收入。
在黑龍江省的雙城市,就有一家企業利用秸稈生產環保家具、環保包裝、環保型建材等,既能解決秸稈資源化利用問題,還能以出口的方式增加企業收入,使秸稈資源轉化為經濟優勢;遼寧和吉林的許多養殖企業利用生物技術將秸稈制成牛羊飼料,檢測結果顯示,這種飼料能夠提高肉的品質。
隨著國家政策引導,我國多數地區已經實施秸稈沼氣和秸稈發電技術,為秸稈利用探索出了新方式。近幾年,我國也陸續建設了十幾個秸稈生物質電廠。
但是,秸稈利用的工藝細節還不完善,秸稈深加工成本較同類產品高,秸稈利用率低,還缺乏有力度的市場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