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由農業部科技教育司主辦的“全國秸稈循環農業現場交流會”在山東省濱州市召開。農業部科教司、國家發改委環資司有關領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農村能源辦公室負責人,中國農科院有關單位、農業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農業部沼氣科學研究所,以及山東省農科院、中國食用菌協會等單位專家共計120余人參加了此次會議。會議總結交流了各地的經驗和做法,研究部署推進秸稈循環農業發展的重點工作。
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長、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站長王衍亮在會上發表了講話。他指出,秸稈是農業生產重要的有機肥源,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基礎,是可再生能源重要組成部分,推進秸稈資源商品化、資源化利用,將秸稈廢棄物資源吃干榨盡,對于加快秸稈綜合利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國秸稈資源十分豐富,王衍亮針對推進秸稈循環農業工作提出了幾點要求:一要進一步加大工作推進力度,切實解決秸稈循環農業企業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加大宣傳力度,引導社會各階層轉變觀念,樹立秸稈經濟意識。二要積極與相關部門溝通協調,爭取加大補貼力度,實行稅收優惠,建立多渠道資金籌措機制。三要把培育龍頭企業作為發展秸稈循環農業的重要舉措,積極打造技術領先、基地帶動、規模發展、多產業融合的秸稈循環農業典型,并在項目和資金投入上給予傾斜。四要切實發揮典型企業的示范引領作用,通過典型考察、現場觀摩等方式,營造學習典型、推廣典型、放大典型的氛圍,做到宣傳一個典型,帶活一批企業。五要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加強秸稈循環農業關鍵環節、重點領域的聯合攻關力度,用高新技術引領企業發展,用先進成果提高企業效益,讓秸稈循環農業發展始終運行在科技支撐、科技推動、科技引領的良性軌道上。
會上,山東省濱州市副市長耿濤介紹了全市秸稈循環利用的情況。濱州現已探索出了農作物秸稈—食用菌—休閑農業—菌渣—生物菌肥—鹽堿地改造循環模式,農作物秸稈—青貯—養殖—沼氣—農戶集中供氣—沼液、沼渣—有機肥—果蔬種植—生態農業觀光循環模式,農作物秸稈—沼氣—沼渣沼液—有機肥循環模式,農作物秸稈—生物反應堆—有機肥循環模式,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產業化秸稈利用格局,秸稈利用總量450萬噸左右,利用率接近85%。另悉,黑龍江省鶴崗市充分利用稻殼資源推動稻殼能源化。60多座糧食烘干塔,用稻殼做燃料年烘干糧食300多萬噸;3座稻殼發電站今年已累計發電3500萬度,實現收入2625萬元,利潤525萬元;利用稻殼灰年產白炭黑7700噸,實現銷售收入3850萬元,年產活性炭4400噸,實現銷售收入2640萬元。
會議期間,與會代表還參觀了山東芳綠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濱州綠洲集團有限公司。
責任編輯:任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