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曾被普遍看好的沼氣應用卻遇冷。“十一五”末,我國沼氣年利用量規劃目標是190億立方米,實際僅完成130億立方米。沼氣發展如何才能朝氣蓬勃,迎來發展的暖春?記者近日做了一番調研。
原料少,后期維護難
部分農村戶用沼氣成了擺設
內蒙古赤峰市紅山區橋北鎮六大份村,農民周學武家的豬圈、沼氣、廁所三位一體大棚已建成好幾年,豬圈里卻堆滿了雜物,空空的沼氣池里只有很少積水。
對沼氣戶來說,要想正常用氣,就得長期養畜。為了維持沼氣池正常產氣,一個8立方米的沼氣池要養3至5頭豬才能保證糞源供應。“現在農民最多養1頭豬,作為年豬自食。”周學武說,“生豬價格忽高忽低,大多數農民都不愿養豬了。”
自2006年以來,村里在住宅和大棚里建了219座沼氣池,但全村的養豬戶不到 1%,養牛、羊、驢的農戶少,沒有糞源何來沼氣?現在,沼氣池、灶具都成了擺設,只有改建過的廁所還能用上。
隨著近年來我國養殖業結構調整,個體散養戶日益減少,規模養殖漸成趨勢,戶用沼氣原料不足尤為明顯。農業部調查顯示,這給全國30%至40%的戶用沼氣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原料短缺問題。
沼氣是“三分建池七分管”,管理尤為重要。現在,鄉村沼氣服務網點少,沼渣、沼液清理不易,沼氣設施維修也有一定門檻,農戶很難靠自己解決。近年農村外出打工人員明顯增加,常住人口減少,也是造成沼氣池閑置的原因之一。此外,沼氣使用還受到季節性因素的影響。冬季溫度低,沼氣生氣量減少,農戶對沼氣使用需求卻上升,這成為制約沼氣使用的一大瓶頸。
內蒙古自治區發改委曾對8個沼氣建設重點盟市的23個旗縣做過深入調研,結果顯示,戶用沼氣利用率不是很高,全區正常使用6個月以上的僅為67.6%。
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根據地區的代表性和沼氣分布,選取吉林、河北、安徽、四川、云南五個省進行調查,結果表明,農戶沼氣池使用效率為 64.8%,其中安徽省沼氣池使用效率僅為12.9%。
成本高,并網難
一些養殖企業不看好沼氣發電
沼氣發電情況如何?
在北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延慶縣的松山腳下,幾個墨綠色的大罐子煞是顯眼,一排排整齊的規模化雞舍伴著隆隆的發電機聲,這里是北京德青源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雞糞發電廠”。 2009年5月,當時全國最大的沼氣發電廠。
德青源是目前亞洲單場存欄最大的優質雞蛋生產基地,整個生態園每天產生雞糞210余噸,排出生產生活污水270余噸。為解決這些問題,采用世界一流生物發酵技術和燃氣發電技術,將所有雞糞和污水收集起來,生產沼氣用于發電。
這個沼氣發電工程每年向電網提供1400萬度的綠色電力,同時減少8萬多噸的溫室氣體排放,還可為當地農民提供優質有機肥18萬噸。
然而,成本的問題,也困擾著這個沼氣發電廠。目前的上網電價為每度電 0.345元,國家可再生能源補貼電價為每度電最低0.25元,即每度電大約能賣 0.595元。每年發電加上賣熱和有機肥料的總收入為1312萬元,收支相抵后,一年虧損83萬元,很難保障項目長期穩定運營。
成本還不是制約沼氣發電的唯一因素。“沼氣發電上網非常困難,最主要的原因是每個沼氣發電項目的發電量非常少,會為電網企業帶來非常高的管理成本,所以電網企業對此并不積極,為了這個項目上網我們爭取了兩年。”德青源市場總監張煊表示。
農業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李景明處長告訴記者,“沼氣發電上網困難,能夠真正做到沼氣發電上網的企業少之又少。”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在河北、浙江、安徽、山東、北京和內蒙古,只有個別大型企業實現了沼氣發電并網。成本高、并網難,讓國內眾多的養殖企業望而卻步,沼氣規模化利用仍是個難題。
沼氣提純,進村入戶
生物天然氣應用效果好
傳統戶用沼氣維護麻煩閑置多,新興沼氣發電成本過高推廣難。沼氣難道就沒用了嗎?
傍晚時分,記者來到延慶縣張山營鎮前廟村農戶韓書琴家,不見一縷炊煙,鍋里的土豆燉豆角騰騰地冒著熱氣。這飯是用什么做的?韓大娘笑瞇瞇地說,這可是地道的清潔能源——生物天然氣,用著很方便!
從2013年5月份開始,前廟村200戶村民用上了天然氣。下蘆鳳營村正在等待接氣入戶,中羊坊村等 4 個村的工程也在建設。
沼氣中甲烷的含量只有60%左右,我們經過提純,可使甲烷含量達到97%以上,也就是城市天然氣的標準。
自2010年開始,由公司作為技術支撐單位,采用秸稈與沼液混合發酵的方式,延慶縣成功建設了中國首個“萬戶生物天然氣”工程,將沼氣制成高純度甲烷,經過壓縮以后,通過天然氣槽車運送到各村。每村建設一個儲氣站,由儲氣站鋪設地下管線將燃氣送到農戶家中。按照規劃,不遠的將來,延慶縣張山營鎮、康莊鎮超過萬家農戶,有望在家擰開閥門就能用上生物天然氣。
據測算,用1立方米沼氣能發兩度電,收益是0.69元;1立方米沼氣能制成0.6立方米生物天然氣,收益大于1.8元。也就是說,同樣的沼氣用來制成生物天然氣,要比發電收益高1.6倍。
德青源日產沼氣1.26萬立方米,可提純甲烷氣7650立方米,可以滿足12000多農戶使用。生產中一天需要秸稈45噸,一年1.6萬噸左右。周圍數萬畝玉米的秸稈有了去處,還能為農民增加一筆收入。同時,運營和維護沼氣進村工程,也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
發展生物天然氣產業不但可以消納養殖業和農田廢棄物,實現農業循環生產,還能替代燃煤,減少大氣污染,希望能把這個經驗推廣開來,讓更多的廢棄物變清潔能源,保護北京的碧水藍天。
長期以來,國內大型養殖場配套的沼氣工程,面臨只有環保和社會效益而經濟效益很少的困境,國家能源主管部門和沼氣主管部門將沼氣定位為“農村能源”,對示范性沼氣工程的補貼往往是補工程建設而不是沼氣產出,因而“重建輕管”現象普遍,補貼的實際效果較差。
生物天然氣的一大優勢,是可以完全替代車用汽油、柴油,乃至替代車用化石天然氣;并能充分利用現成的天然氣儲、運、加氣的基礎設施,從而大幅節省開發應用的投資,市場前景廣闊。中國沼氣行業擺脫困境的出路在于擺脫農村能源的束縛,發展高品位能源商品、市場化運作的生物天然氣產業。
我們希望國家有關部門能參考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對生物天然氣運營企業進行氣價補貼,并予以相應的稅收減免,推進傳統的沼氣工程轉型和技術升級,促進生物天然氣這一新興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