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氣,作為一種清潔能源,對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降低污染、發展循環經濟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當前農村卻出現大量閑置和棄用的現象和趨勢。歷史的發展,社會的轉型,科技的進步,總會出現更新換代和新陳代謝的命題。沼氣現象,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關注和思考。
從“香餑餑”到“雞肋”
元旦過后,記者到眉縣齊鎮雷村下鄉,無意中聽到幾位老農說家里裝的戶用沼氣池,早已棄之不用了。大家議論說,以前曾將沼氣當寶貝,現在卻一點用處也沒有,白白浪費了。起初以為是個案,便未在意。可下鄉一周的調查發現,的確讓人意外和震驚:農村戶用沼氣大量閑置或棄用,并非個例,而是普遍存在。
三原縣獨李鎮張劉村郭小宏說,戶用沼氣10多年前在農村可以說是“香餑餑”,由于是國家投資,農民免費使用,所以家家戶戶都你爭我搶,尋門路托關系,讓農機部門盡快安裝,農民的積極性甭提有多高了。可使用一段時間后,農戶才發現并不好用,日常管理維護不僅麻煩,且技術要求較強。由于糞源供不上,大家便陸陸續續棄用,久而久之,沼氣便成了“雞肋”,留之無用,棄之可惜。
鳳翔縣橫水鎮三井村黨支部書記邢煒說,戶用沼氣在農村早已成“昨日黃花”,在建移民新村時,村兩委會曾征求農戶對新能源需求的意見,結果沒有一家提沼氣,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提出裝太陽能。兩委會順應民意,為所有搬遷戶安裝了太陽能,農戶們別提有多高興啦。放眼三井移民新村,清一色的太陽能,在冬陽的照耀下煞是壯觀,堪稱一道美麗的風景。
也曾深深愛著它
農村沼氣建設,凝結著黨和國家對農民深深的愛,各級政府也為發展農村沼氣傾注了大量心血,一些優秀的農機干部甚至累倒在工作崗位上,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我省農村沼氣建設始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大量興起于九十年代。各級政府還紛紛將農村沼氣建設列為重點民生工程之列。這20多年里,戶用沼氣在全省農村得以大面積推廣,農戶每建一口8-10立方米標準戶用沼氣池,國家一次性補貼800元,后增至到1200元和2000元,用于購買水泥、灶具等,并由主管部門統一采購逐級標放。
乘著全國農村沼氣建設大干快上的東風,我省農村沼氣建設高潮迭起,成就斐然,走在了全國前列。截至2013年底,全省農村能源項目中,中省財政共計投資16.95億元,全省戶用沼氣保有量約134萬口。項目的實施使530萬農村人口用上干凈清潔的沼氣能源,每年節約薪柴200萬噸,使500萬畝薪炭林免受砍伐,其巨大的社會效益不言而喻。
現狀讓人很尷尬
國家投入巨資,政府傾注心血,初衷和愿景盡管美好,但令人始料不及的“種瓜結豆”的結果還是發生了。
據國家統計局陜西調查總隊調查,西安市臨潼區戶用沼氣池使用率在35%一40%之間,靠近城區和經濟發達地區使用率很低,僅為20%左右。咸陽市涇陽縣隨機抽查20戶,正常使用的僅有5戶,閑置的3戶,報廢1戶,其余11戶則把沼氣池作為廁所、蓄肥池使用。旬邑縣地域偏僻、條件差的地方,沼氣池使用率僅占所建沼氣池的27%;條件較好、經濟比較發達地域,沼氣使用率可達50%。
在對寶雞市眉縣孫家村、下塬村、郭河村、葫蘆峪村、齊鎮村等5個村、60戶擁有沼氣設施的農戶調查顯示,沼氣停用的26戶,占31%。陜南的旬陽縣彌陀寺村,有農戶230戶,修建沼氣池的有176戶,占76%,現在繼續使用的有110戶,66戶已停用,停用率達37%。延安的志丹縣,11個村共有農戶240戶,先后修建沼氣池的有189戶,目前能正常使用的僅有52戶,且主要集中在3個村,有效利用率僅為28%。
從實地調查來看,目前全省農村戶用沼氣使用率好一些的村,能夠達到70%,多數為40-60%,個別村使用率不足30%,甚至更低。其實,據了解,官方的調查還是比較保守的,因為要留足“面子”,不能讓有關部門太“尷尬”。這一情況早已成為坊間公開的秘密,也是有關部門諱莫如深的“傷痛”。
七嘴八舌探緣由
扶風縣外宣辦主任張炳利說,他一直很關注農村沼氣的發展。他說,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村青壯年大都流向城市打工,留守的大都是老人和小孩,是致使沼氣閑置或棄用的主要原因。他們根本不會使用沼氣,也不懂沼氣池的日常物料進出、設備自查和保養維修。
鳳翔縣農機中心能源辦負責人楊楠說,糞源是沼氣能否使用的關鍵,隨著畜禽養殖規模化發展,以及農村推廣秸稈還田的實施,來自動物糞便和植物秸稈等制作沼氣的原料大量減少,戶用沼氣就地取材的便利不復存在。沒有發酵原料,自然就無法使用沼氣。
武功縣農林局一位退休干部說,隨著農戶生活水平持續提高,大多數家庭放棄了傳統的土灶、煤爐,轉而使用方便、干凈、快捷的新能源,如煤氣、液化氣、節柴灶、電磁爐、太陽能熱水器等等。而使用沼氣,不僅需精心管護,還費時費力。記者在調查中注意到,不少閑置或棄用的家庭,大都安裝了太陽能等新能源。
岐山縣雍川鎮馬江村寧季曉老人說的更是直白,沼氣一旦有故障,更換配件和維修很難,沼氣池還要勤加料,勤出料,結殼了還要及時攪拌,很麻煩!大家以前看好沼氣,現在看好能替代的新能源。
出路到底在何方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吳剛認為,對于農村沼氣,需要重新思考,重新定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整。記者在鳳翔、扶風、武功等地看到,雖然戶用沼氣明顯萎縮,但規模化養殖小區和聯戶沼氣工程,卻得到較好的發展,為解決畜禽糞便的污染發揮了重要作用。
鳳翔縣橫水鎮深溝村二組劉國勝,養殖場一年四季都用沼氣做飯,燒鍋爐供開水,冬天供地暖,用沼液還能生產有機肥,供應果園菜園,實現了“畜沼肥糧果蔬”的良性循環。由此可見,規模養殖小區和聯戶沼氣工程潛力巨大。劉國勝說,對于規模養殖戶來說,設備維護、保養,花費較大,只有后續服務跟上,才能“沼氣蓬勃”。縣農機中心能源辦負責人楊楠坦言,戶用沼氣的黃金時期已過,應集中精力發展規模養殖小區和聯戶沼氣工程。
當前,要鞏固和發展農村沼氣建設成果,僅僅靠行政部門已遠遠不夠。需建立服務專業化、管理物業化、運作市場化的后續服務管理體系,實現由數量向質量的轉變。我省提出“國家扶持、收費服務、肥主氣次、循環農業”的沼氣發展原則,并啟動了公司式沼氣服務模式試點和沼氣綜合示范基地建設,沼氣的運行機制和體系建設將日趨完善。
其實,社會的轉型,科技的進步,會不斷催生新生能源。